農業(yè)保險,離“敢保能賠”有多遠
編輯:人民網 來源:人民網 更新于:2019-6-21 閱讀:
“種田大戶有能力在災后重拾信心,恢復生產;小農戶也不會因為減產、絕產徹底撂荒,外出打工。奶牛保險、蛋雞保險等,對穩(wěn)定農副產品生產、保證供應、穩(wěn)定物價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一家一戶而言,農險是雪中送炭,對于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穩(wěn)定運行而言,農險是‘保障網’‘穩(wěn)壓器’。”庹國柱說。
——扶助農民增收,激活“農村小微金融鏈條”。
河北省阜平縣的紅棗種植已有幾百年歷史,是當?shù)剞r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地方財政補貼六成保費,鼓勵農民給紅棗種植上保險。有保險兜底,就算絕收,農民也能收回本錢。此外,棗農還可以憑保單申請貸款,很多種植大戶又辦起了紅棗酒廠,多年沒人打理的棗園熱鬧起來了,致富路上,棗甜酒香。
類似的金融創(chuàng)新在各地層出不窮,無論是“政府+龍頭企業(yè)+農戶+銀行+保險”模式,還是“銀政!蹦J剑冀枇Ρ钨|押、貸款人人身意外保險、小額貸款信用保證保險的“增信背書”,讓農民申貸更順利。
——支持農業(yè)市場化改革,推動大宗農作物定價機制改革。
連續(xù)兩年嘗到“保險+期貨”甜頭的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今年將“保險+期貨”覆蓋全縣11個鄉(xiāng)鎮(zhèn)的40萬畝開割橡膠。近年來,甘蔗、棉花、玉米、橡膠樹等多種農作物都采取這一模式進行試點,力求推廣后能實現(xiàn)農戶、保險公司、期貨公司三方共贏,進一步解決政府放開一些農產品最低保護價后,農戶可能面臨的價格風險和收入風險的問題。
此外,為土地流轉、林權改革等市場風險兜底的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等也在各地破土而出,保護農民利益,保駕農業(yè)市場化改革穩(wěn)健推進。
——助力脫貧攻堅,以保險帶動產業(yè)扶貧,防止因病返貧,避免大災陷貧。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高寒缺氧,年均氣溫零下4攝氏度。在當?shù),牦牛和藏系羊是牧民家庭的“命根子”,然而每到冬春時節(jié),往往一場暴雪就讓牧民白辛苦一年。安信農保在2016年推出業(yè)內首款藏系羊牦牛降雪量氣象指數(shù)保險。首個試點年度果洛州雪量遠超往年,45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獲賠逾3000元。
2017年,河南蘭考的一位村民因冠心病住院治療花費9萬多元,新農合、大病補充保險等報銷7.6萬元后,中原農險“農村居民團體健康險項目”再報銷9300多元,極大地減輕了個人支付壓力,避免因病致貧。近年來,中原農險為蘭考提供“三農保險”一攬子解決方案,保障覆蓋農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成為保險助力脫貧的生動樣板。
“1998年洪災過后一年多,我們到災區(qū)調查,發(fā)現(xiàn)農民還住著簡易帳篷,吃著白水煮菜,F(xiàn)在種植、養(yǎng)殖、農房、農機具都有保險保障,作為國家大災救濟的有力輔助,于災后護佑百姓安穩(wěn)生活,助力社會平穩(wěn)運行。”庹國柱說。
上篇:
下篇: